三将军歌并序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自少追随李忠毅,身经百战忘辛勤。
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维屏的《三将军歌并序》是一首反映清初战乱背景下,两姓陈氏将军为国捐躯的史诗。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张维屏(1665年—1739年),字子维,号南山,广东番禺人,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尤善写景,其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
  •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1. 作品鉴赏
  • 在《三将军歌并序》中,张维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忠诚勇敢的将军形象。他不仅展现了将军个人的英勇,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诗中的情感深沉而热烈,充满了对抗外敌、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
  • 张维屏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时代背景,而且在形式上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作品背景
  • 《三将军歌并序》创作于清朝初年,当时正值英夷侵扰我国边疆的紧张时期。张维屏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危难之际,两位忠臣——一姓葛、两姓陈的将军——毅然决然投身保卫国家的决心与勇气的赞美。
  • 该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颂扬。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 作品影响
  • 张维屏的《三将军歌并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至今,还被广泛引用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本。
  • 此外,该作品也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在学习古代诗歌时,都会提到张维屏的创作,认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张维屏的《三将军歌并序》是一部充满激情、反映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