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苏斋师寓斋感赋

空庭寥落梦吟魂,每过潸然渍涕痕。
昔侍门墙呼老友,今趋第宅对孤孙。
可能点笔神光护,只有遗书手泽存。
石墨楼高回首望,尽教腹痛向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苏斋师寓斋感赋》是清代诗人曹振镛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曹振镛,字俪笙,一字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历任编修、大学士等职。他在清朝官场上有着丰富的经历,曾参与纂修多部重要文献,如《会典》、《实录》等,并担任过殿试阅卷官及学政等职务。其一生以小心谨慎著称,深受朝廷信赖,但晚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2. 诗歌原文: 空庭寥落梦吟魂,每过潸然渍涕痕。 昔侍门墙呼老友,今趋第宅对孤孙。 可能点笔神光护,祇有遗书手泽存。 石墨楼高回首望,尽教腹痛向黄昏。

  3.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该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往昔与现实之间巨大变化的感叹。通过描写自己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变化,反映了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主题。
  • 情感抒发:诗中多次使用“潸然”、“泪痕”等字眼,展现了作者在回忆往事时的情感波动。他不仅怀念过去的朋友,更对目前的处境感到无奈和辛酸,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艺术手法:曹振镛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空庭寥落梦吟魂”和“每过潸然渍涕痕”等句子,都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1. 创作背景:曹振镛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其官场生涯中的晚期。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在朝廷中的官职也逐渐下降,生活也开始变得孤独。诗中的“可能点笔神光护,祇有遗书手泽存”,反映了他对过去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自己现状的无力感。

  2. 历史影响:曹振镛的这首诗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但它展示了一个文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心路历程。通过对曹振镛生平事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清代官员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学成就。

《过苏斋师寓斋感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索和期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