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阁灯红,王孙草碧。惊烽火、罗袖啼痕,忆远棹、粉奁寒夕。对东风,两地牵愁,韶光抛掷。
今日江帆回北。满船春色。雕笼锁、鹦鹉音圆,名香选、鹧鸪斑擘。报深闺,不爽刀环,海南归客。
两同心岭南归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明代梁清标的《两同心·岭南归兴》
梁清标,这位来自明末清初的诗人,以他的诗歌作品《两同心·岭南归兴》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打动了无数读者,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两同心·岭南归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与历史背景的作品。诗中“妆阁灯红,王孙草碧”一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岭南归家的生动画面。梁清标的笔触之下,无论是灯火通明的妆阁还是满眼翠绿的王孙草地,都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时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诗中“惊烽火、罗袖啼痕,忆远棹、粉奁寒夕”几句,更是将战争的紧张氛围与个人情感的微妙交织表现得淋漓尽致。烽火连天的背景与远行的牵挂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在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和对未来归程的无尽遐想。
“对东风,两地牵愁,韶光抛掷。”这几句话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高潮推向了顶点。东风象征着希望与重生,但同时也暗示着别离与思念。两地牵愁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而韶光抛掷则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哀愁。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网络,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两同心·岭南归兴》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梁清标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当我们再次品读《两同心·岭南归兴》时,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还有跨越时代的共鸣。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我们在现代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