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送叔兄之上海

小鸟不住鸣,芳草萦青青。可怜一抹垂杨柳,条条江上送行人。
行人不见奈依依,青眼望断絮分飞。絮飞渡江逐水去,去水不比来水迟。
我来春暮送行船,飞花飞絮乱云烟。花不能言絮不语,含情斜绕落君前。
送人不送相思泪,满地干戈非族类。兄慎车马我归来,无使老母系梦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送叔兄之上海》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兄长远行的依依不舍和深情的送别。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许传霈
  • 生平简介:许传霈(1844-1896),字子醴,号竹雨、慕园,是上虞人,其父正绶(1795-1861)是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由于家境殷实,许传霈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工于篆隶二体书,为世人所珍重。
  • 作品风格:许传霈的作品多以典雅著称,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追求古朴而深沉的美。他的诗歌多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其中尤以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 生活背景:光绪十九年(1893),许传霈因家事迁移至海宁,次年即开始修撰州志的工作。可惜在二十二年(1896)时因病卒于任上,未能完成其志稿。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小鸟不住鸣,芳草萦青青。可怜一抹垂杨柳,条条江上送行人。”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天送别的场景。诗人站在岸边,看着江面上飘荡的柳絮和飞鸟,心中充满了对兄长离去的不舍。
  • 译文:这首诗的译文为“小鸟不停鸣叫,芳草环绕着碧绿的江岸。可怜那一缕缕垂杨柳条条江上,都在送别行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景象,诗人传达了他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兄长的深情厚谊。
  1. 诗句赏析
  • 开头:“小鸟不停鸣叫,芳草环绕着碧绿的江岸。”这句诗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小鸟的鸣叫仿佛是对即将离去的兄长的呼唤,而芳草的摇曳则增添了一丝生命的活力,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
  • 中段:“可怜那一缕缕垂杨柳条条江上,都在送别行人。”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送别的主题。垂杨柳作为江南特有的景物,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之情。江上的行人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别离的哀愁,纷纷挥泪作别。
  • 结尾:“行人不见奈依依,青眼望断絮分飞。”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留恋。行者的身影渐行渐远,而诗人的目光却始终追随着他们的背影,直到那片飞絮消失在视线之外。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此诗创作于清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许传霈当时二十岁左右,正值青年时期,但已经展现出过人才华。
  • 社会环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突出,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传霈可能经历了一些个人生活的变故,导致他有了创作这首诗的愿望和灵感。
  • 情感表达: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致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也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首诗成为许传霈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1. 文化意义
  • 文人情怀:许传霈的这首诗体现了文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此类作品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地域特色:这首诗中蕴含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如垂杨柳、江水等元素都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有魅力。
  • 情感共鸣: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引发了读者对亲情、友情和人生离别等主题的情感共鸣。它跨越时空,触动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心弦。
  1. 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词简练而不失深意,句式多变而富有变化,展现了诗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诸如“小鸟”、“垂杨柳”、“江水”等具有强烈意象的词汇,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送别画面,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感。
  • 韵律和谐:这首诗的格律严谨,韵脚协调,读来朗朗上口。它的音韵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听觉效果,也让整首诗更加悦耳动听。

《春日送叔兄之上海》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绪的诗歌,也是许传霈个人情感世界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