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吴宁台柬梓材台在东阳县廨后园

吴宁有高台,台名吴宁建。
南唐迄有明,累朝勤葺缮。
我居台之西,楼阁列灿烂。
倒影入池塘,波平揩匹练。
桃柳数十株,荫密新栽遍。
花落闲扑窗,絮飞徐沾砚。
旅子知昼长,抛卷神初倦。
邀客登斯楼,风光来面面。
层磴架岧峣,危槛复盘旋。
山翠压城高,岭石补云断。
春色明媚时,一时经百变。
田野扇和风,耒耜集芳甸。
遗爱在此间,古今人如见。
况移孝作忠,盛名犹炳焕。
以此教斯民,斯民饥渴愿。
须臾起晚炊,郭外斜阳半。
驱犊归家家,柴门蒸麦饭。
相聚话使君,农欢妇无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吴宁台柬梓材台在东阳县廨后园》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全文如下:

吴宁有高台,台名吴宁建。南唐迄有明,累朝勤葺缮。 我居台之西,楼阁列灿烂。倒影入池塘,波平揩匹练。桃柳数十株,荫密新栽遍。花落閒扑窗,絮飞徐沾砚。旅子知昼长,抛卷神初倦。 邀客登斯楼,风光来面面。 层磴架岧峣。

《登吴宁台柬梓材台在东阳县廨后园》是一首描绘吴宁台的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这座高台及其周边景观的赞美之情。全诗通过对吴宁台的自然景色、历史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和文化历史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

许传霈通过“吴宁有高台,台名吴宁建”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为读者揭示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随后,“南唐迄有明,累朝勤葺缮”两句,则进一步追溯了这座高台的历史脉络,表明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历代均有修缮,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的部分,“我居台之西,楼阁列灿烂”描绘了作者本人居住的位置和周围的建筑景象,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与这高台之间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倒影入池塘,波平揩匹练”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水面的倒影与清澈如练的波纹相联系,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尤为出色。例如,“桃柳数十株,荫密新栽遍”一句,不仅描绘了繁茂的植被,也传达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花落閒扑窗,絮飞徐沾砚”则通过花朵和絮状物飘落在窗户和砚台上的情景,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这种细致的景物刻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自然美的世界之中。

诗中的“邀客登斯楼,风光来面面”两句,表达了诗人邀请友人共同欣赏美景的愿望。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吴宁台的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登吴宁台柬梓材台在东阳县廨后园》不仅是一首描写吴宁台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回顾,诗人展示了他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清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