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峡用少陵寒峡韵

昨暮泊中宿,秋气感百端。
晨入大庙峡,四崖障风寒。
日烈草木瘦,路细行人单。
鱼龙逼沸郁,咫尺歌涛翻。
奋棹就沙嘴,怖止未敢餐。
此生长行路,畏说行路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庙峡用少陵寒峡韵》是清代诗人许宗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道路的独特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原文
  • 昨暮泊中宿,秋气感百端。
  • 晨入大庙峡,四崖障风寒。
  • 日烈草木瘦,路细行人单。
  • 鱼龙逼沸郁,咫尺歌涛翻。
  • 奋棹就沙嘴,怖止未敢餐。
  • 此生长行路,畏说行路难。
  1.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的“昨暮泊中宿,秋气感百端”描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停歇的情景,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与万物凋零的气息。
  • 环境氛围营造:通过“晨入大庙峡,四崖障风寒”展现了早晨进入峡谷时,四周峭壁环绕,寒冷的风切割着峡谷的情景。
  1. 诗歌主题思想
  • 人生路途艰难:诗中提到的“此生长行路”表达了人生的旅途漫长且充满挑战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峡谷的荒凉和自己的谨慎,强调了面对未知路途的勇气和谨慎。
  1. 艺术手法分析
  • 意象运用:诗人使用了如“鱼龙逼沸郁,咫尺歌涛翻”等意象来表达峡谷内的动态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和兴奋感。
  • 修辞手法:诗句中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深度。
  1. 文化背景探讨
  • 历史与地理知识:通过对黄榆高不极、河势中原坼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熟悉,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常见的元素和主题。
  • 哲学思考:诗中的“畏说行路难”可能寓意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与反思。

《大庙峡用少陵寒峡韵》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之一,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也在内容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独到体验。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