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肠醉酒未能醇,眼底荆榛气不春。
旧地钓游谁是主?
新亭恸哭尔何人?
重城赤崁家何在?
小劫红羊迹已陈!
四万万人黄种里,头衔特别署「遗民」!
和易实甫观察原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易实甫观察原韵》是清末民国初诗人许南英创作的作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了当时社会动荡、个人遭遇的复杂情感。《和易实甫观察原韵》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个人情感与经历的诗歌,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台湾的社会状况及文人的感慨。
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允白等,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等,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教育领域有所成就,还曾参与政治活动,并致力于文化保存工作。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以及个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从内容上来看,《和易实甫观察原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面对国家危难和个人不幸时的复杂心情。首句“愁肠醉酒未能醇”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挣扎;“眼底荆榛气不春”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衰败。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艺术表现上,《和易实甫观察原韵》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丰富的意象运用,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世界的抒发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感空间,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及时代背景的厚重感。
《和易实甫观察原韵》不仅是许南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清末民初时期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的思想状态及其文学创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