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谒五妃庙

杜鹃声、精卫恨,国破主恩断。桂子空山,宿草馀芳甸!记曾璇室瑶房,宠承鱼贯。从君死,一条组练!
那曾见?荒冢二月清明,村翁新麦饭。撮土为香,一盏寒泉荐!徘徊断碣残碑,贞妃小传。也羞杀,新朝群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谒五妃庙》是清代词人许南英创作的一首作品,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以及对亡国之君的哀思。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许南英: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除了诗词创作外,还曾参与编纂《台湾通志》,并曾任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诗词,还包括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 生平事迹:许南英早年成立了“闻学舍”,以教书为业。他也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后成为进士,并在光绪年间担任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等职。他晚年返回台南后,主要负责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了垦土化番的工作。
  1. 诗词原文
  • 杜鹃声、精卫恨,国破主恩断。桂子空山,宿草馀芳甸!记曾璇室瑶房,宠承鱼贯。从君死,一条组练!那曾见?荒冢二月清明,村翁新麦饭。撮土为香,一盏寒泉荐!徘徊断碣残碑,贞妃小传。也羞杀,新朝群彦!
  1. 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谒五妃庙》中,许南英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杜鹃鸟的叫声和精卫鸟的悲鸣,共同构成了一幅国家破碎、忠臣殉国的凄凉景象。同时,通过对贞妃墓地的描写,流露出对逝去历史的追忆与哀思。
  • 历史背景:该词作创作于清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台湾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许南英在词中通过对五妃庙的祭拜活动,展现了他对亡国之君的不满和对忠臣的敬仰之情。
  • 艺术手法:此词使用了典型的近体诗形式,即七言律诗。其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氛围。此外,许南英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作品更加深刻和感人。
  1. 文化意涵
  • 忠义精神:许南英在作品中表现的是对忠臣的怀念与敬仰,这种忠义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英雄故事中。通过诗词,他传达了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尊重和传承。
  • 历史教训:通过对五妃庙的描述,许南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历史的反思,提示后人要珍惜和平,不忘历史教训。
  1. 社会影响
  • 历史见证:《谒五妃庙》作为许南英的代表作之一,成为了研究其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重要文献资料。它不仅保存了清末台湾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 教育意义:这首词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对后代的文学爱好者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它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同时也警示人们不忘历史教训,警惕历史的重演。

《祝英台近·谒五妃庙》不仅是许南英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清代台湾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情感世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