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仙岩

仙翁一去不知还,曾化元机在此山。
石洞打开方外景,桃溪笑画醉中颜。
痴思羽客当年事,消受僧家半日闲。
梦觉迷津如渡我,瀛洲宛在鹭洲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仙岩》是清代章甫创作的一首诗歌。以下是一些介绍:

  1. 作品原文
  • 诗作内容: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仙翁远去的画面,表达了对仙翁不可知归期的感慨和对他化元机于此山的记忆。接着,诗人描述了石洞中开辟出的方外景致,以及在桃花溪边画下的醉人容颜。诗中还提到了痴思羽客当年的事迹,以及消受僧家半日闲适的生活。最后,诗人表达了梦中迷津如渡我一般的迷茫,并提到瀛洲宛在鹭洲间。
  • 诗句分析:“石洞打开方外景,桃溪笑画醉中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而“仙翁一去不知还,曾化元机在此山”则反映了诗人对仙境和仙人的向往与追寻。整体上,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高远。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章甫(1760~1816),字文明,号半崧,是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人。他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曾在林爽文事变时募义军抵御叛军,并三次渡海赴试,皆不中。后来,他在重修府学文庙时捐银赞助,担任董事。尽管仕途不顺,章甫却课儿孙自娱,被当时人视为高士。
  • 文学成就: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其中包含了他的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作品。他的诗文俱工,尤以诗词见长,被后人传诵。
  1.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醉仙岩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从明代倪冻的《醉仙岩记》可以看出,醉仙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其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中醉酒成仙的故事。此外,历代文人墨客对醉仙岩的赞美也反映了这一地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 旅游开发:醉仙岩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通过对醉仙岩的进一步开发和保护,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地理特色
  • 地理位置:《醉仙岩》位于万石山,距城半里许。这里的自然景观优美,山上的古迹和岩石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图画。
  • 地质结构:由于长期受到水流的侵蚀作用,岩石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如醴泉洞中的石瓦汗滴滴下,水常满,水浆色,味甘,仿佛是锡山第二泉。
  1. 摩崖石刻
  • 年代与内容:醉仙岩周边还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最早的石刻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征倭水师将领的一组石刻,这些石刻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 艺术价值:摩崖石刻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美,还体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每一块石头上的雕刻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醉仙岩》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人们不仅能体验到诗歌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醉仙岩》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将继续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