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待渡图

蒙蒙烟雨碧沙流,古道苔深石骨愁。
觅渡无人何处唤,隔溪隐约是渔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待渡图》是清代诗人章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濛濛烟雨中,碧沙流的古道上,苔藓深植的石头透露出深深的忧愁。诗人在寻找渡船时无人应声,隔溪隐约可见的是渔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章甫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章甫,字文明,号半崧,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人。他天分甚高,嗜古且好学,读书博采经子百家之菁华,究心诗学之源流正变。其诗文俱工,著有《半崧集》六卷,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与赞誉。

  2. 诗意解析:《雨中待渡图》这首诗通过“蒙蒙烟雨”这一景象设定了整个场景的氛围。接着,“碧沙流”与“古道苔深石骨愁”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与岁月的侵蚀感。而“觅渡无人何处唤”则表现了诗人在茫茫烟雨中独自寻渡的孤独与无助。最后,“隔溪隐约是渔舟”为整首诗带来了一线生机,仿佛暗示了希望与归途的存在。

  3. 文化影响:作为清代的诗歌代表之一,章甫的《雨中待渡图》不仅在当时具有影响力,其深刻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也为后世所推崇。

《雨中待渡图》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