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凤孙韵兼呈云门同年并寄鉴堂督部

长安尘士马如飞,兀坐敲诗我辈稀。
幸有文章通性命,不缘离乱得因依。
排除党论粗闻道,报答君恩只有归。
间架未兴人税缓,糁盆松火乐柴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凤孙韵兼呈云门同年并寄鉴堂督部》是清初诗人盛昱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信息
  • 盛昱(1642年—1713年):字伯熙,号松门野客,清代宗室镶黄旗人。他以工诗文著称,尤长于五言诗。盛昱的生平事迹不多见,但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传颂。《和凤孙韵兼呈云门同年并寄鉴堂督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思考。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长安尘士马如飞,兀坐敲诗我辈稀。幸有文章通性命,不缘离乱得因依。排除党论粗闻道,报答君恩祇有归。”
  • 翻译:长安的尘土中,骑马的人如飞,我等闲坐在书桌旁敲击诗句,已感到稀少。幸运的是我有文章可以通达天理,不因为离乱而失去依靠。排除了党派之争的粗俗之道,报答君主的恩情只有回归故土。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长安的繁华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在京城的喧嚣中,诗人感慨自身的寂寥,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哲理意味:诗中提到“幸有文章通性命”,暗喻了学问与修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同时,诗人对于政治环境的不满也透露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情感真挚: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初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忧国忧民之作。
  • 作者经历:盛昱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政治动荡的担忧。他的这种情感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应。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和凤孙韵兼呈云门同年并寄鉴堂督部》以其简洁的文笔、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 文化影响: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盛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远的审美情趣。

盛昱的《和凤孙韵兼呈云门同年并寄鉴堂督部》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也是一幅描绘时代风貌的文化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盛昱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