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汉月残菊

渐渐阑珊香冷。立尽斜阳红影。伶俜倦蝶也魂销,半是怜香半恨。
看红衰翠减,绾不住、秋光转瞬。篱边只剩傲霜枝。笑倩西风扶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汉月 残菊》是清代诗人傅隐兰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深深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欣赏。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 渐渐阑珊香冷。立尽斜阳红影。伶俜倦蝶也魂销,半是怜香半恨。看红衰翠减,绾不住、秋光转瞬。篱边只剩傲霜枝。笑倩西风扶稳。
  1. 主题思想
  • 描写自然美:《忆汉月 残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象,如“渐阑珊”的香气、“立尽斜阳红影”等,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和凋零的美态。
  • 反映人生感慨:诗中既有对残菊的怜惜,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如“半是怜香半恨”。这些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忆汉月 残菊》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红衰翠减”这样的意象来表达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主题。
  • 对比与象征:通过对残菊与西风的互动(如“笑倩西风扶稳”),诗人不仅强化了自然的动态美,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存。
  1. 文化背景
  • 清代文学风格:作为清代的作品,《忆汉月 残菊》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古典文学形式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展现了清代诗词的审美趣味。
  •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诗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抒发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悟。
  1. 鉴赏价值
  • 审美享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 文化传承: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忆汉月 残菊》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忆汉月 残菊》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蕴。这首诗让人们在品味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