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东山别墅同诸友作

裙屐联翩步当车,登高来访白云居。
主人好客家藏酒,孝子思亲墓有庐。
秋色渐催枫树老,西风轻拂鬓丝疏。
年年我愿修前例,山水庭园画不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东山别墅同诸友作》是清末近现代诗,作者是傅锡祺。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他于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后,次年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 主要成就:傅锡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许多诗作被收录在《台湾文选》中,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
  1. 作品原文
  • 登高一望白云居,主人好客藏家酒。
  • 孝子思亲墓有庐,西风轻拂鬓丝疏。
  • 秋色渐催枫树老,年年我愿修前例,山水庭园画不如。
  1. 作品鉴赏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白云居”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态度,“孝子思亲墓有庐”则反映了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怀念。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清末近现代诗歌的风貌。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 后世影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
  1. 历史背景
  • 社会环境: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诗人选择用诗歌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
  • 时代特征:在那个时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人们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傅锡祺的这首诗,就是这种时代特征的体现。

《九日东山别墅同诸友作》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是诗人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