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将军歌

将军来,人间有杀敌才。将军去,世上无擎天柱。问将军何族,武侯骨肉。
问将军何名,桓侯季昆。云云霓霓,将军之旌与旗。
霹霹雳雳,将军之矢与石。将军曰走,龙咆狮吼。将军曰居,鳌喘鲸呿。
将军曰贼可迎,孝娥庙口水都撑。将军曰贼可逐,义妇台前山乱扑。
谍者为将军喜,曰我卒皆全,将军曰天。谍者为将军危,曰我师已尽,将军曰命。
剖将军拳,拳密于函。割将军舌,舌长于尺。削将军首,首可削兮灵不朽。
剥将军肤,肤可剥兮血不枯。吁嗟乎!将军存,贼如鼠。
将军亡,贼如虎。贼兮贼兮,尔莫谓将军不复威,尔莫谓将军不复武。
十万奇兵,八面丛生将军忠。五千厉鬼,三更哭死将军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葛将军歌》是一首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诗歌,由钱谦益所写。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葛将军英勇形象的描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葛将军歌》的内容:

  1. 创作背景
  • 时间与作者: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作者是钱谦益(字受之),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官至礼部侍郎。他在南明弘光时期曾出仕为礼部尚书,但在清兵南下时选择降清,并担任了明朝历史副总裁等职。
  • 社会环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的年代,国家分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葛将军歌》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进行的。
  1. 诗歌主题
  • 通过描绘葛将军的形象和生平事迹,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 诗歌中通过对葛将军生前英勇事迹的描述,以及对他死后影响的反思,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主义精神。
  1. 人物描绘
  • 葛将军的形象:诗中的葛将军被描绘为“万夫雄”,具有“魋颜虎鼻眉目古”的特征,形象鲜明地展示了他的英勇和不凡气质。
  • 葛将军的英勇事迹:描述了葛将军生前的战斗场面,如“死骨穿近五人冢,生魂啸动五两风”,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和将军的英勇无畏。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葛将军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
  • 文学价值: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葛将军歌》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追求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体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特色和成就。
  1. 后世影响
  • 文人墨客的模仿:许多文人学者在创作中效仿《葛将军歌》的形式,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 历史教育的传承:《葛将军歌》作为历史的见证,被收录于多种教育材料中,作为历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葛将军歌》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赞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通过这首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