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即席

桃花飞罥秋千索。日暖春衫薄。金尊不用慰萧条。曾在扬州月夜听吹箫。
一枝髻上花增媚。娇眼双波细。燕支坡上烛摇红。休把浑闲些子恼司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即席》是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后,曾任国子监助教及参与《大清会典》编修等工作。
  • 政治态度: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廉上书指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之徒,并因支持反旧教会见排斥。
  1. 诗词原文
    桃花飞罥秋千索。日暖春衫薄。金尊不用慰萧条。曾在扬州月夜听吹箫。一枝髻上花增媚。娇眼双波细。燕支坡上烛摇红。休把浑閒些子恼司空。

  2. 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虞美人·即席》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诗中“桃花飞罥秋千索”、“金尊不用慰萧条”等句,不仅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的场景,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 情感表达:通过对扬州月夜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娇眼双波细”、“燕支坡上烛摇红”等句子,则细腻地刻画了女子的美丽与娇羞,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诗的情感层次。
  • 历史意义:此词不仅是曾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清末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赞美和传承。

《虞美人·即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