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佳处,嫩莎晴沙路。春意教联作鸳谱。若谁人、说不成好因缘。原约定、咫尺银河双渡。
如何多反覆,好个仙郎,抵死犹将彩幡护。可恨是东风,特地狂吹,愁不做、落花废墟。到一旦、花枝竟摧残,始知道、封姨恶过于虎。
洞仙歌 · 记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记事》是清朝诗人曾廉的一首词作。该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观念和情感态度。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洞仙歌·记事》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充分体现了曾廉作为词人的艺术才能。他通过精细描绘春日景象、人物情感以及自然与人事的交融,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自然之中。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显示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洞仙歌·记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曾廉身处清末,目睹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旧时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现实不满的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词中,使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有着时代背景的厚重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洞仙歌·记事》不仅是曾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经典诗词的继承和发扬,曾廉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史的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廉的《洞仙歌·记事》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