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风雨

放珠帘,掩绣户。双泪缀如缕。谁解留人,最好是风雨。纷纷镇日连宵,桃花流水,画桥断、征鞍无路。
且延伫。楼外万水千山,重重总烟雾。迢递修门,过访更何处。倚屏还与思量,春寒如许。倒莫被、角声催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风雨》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下的悲剧命运。下面将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政治家。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华,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后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被贬谪到广东、湖南等地,晚年回到江西上饶带湖,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词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以及个人抱负未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祝英台近·晚春》
    丽谯吹罢五更寒,花阴红万转。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远。愁多翻自笑,甚年华、不与人堪。一春离恨,多少闲愁最苦,迟迟未晴。
    雨外蛩声早,试从今夜起风雷。惊回千里梦,望中只有山。孤村闭烟树,信征帆、莫向愁边。小楼归燕,故园花草自春。
    ——节选自《东坡乐府集》,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
  • 译文:在寒冷的晨曦里,谯楼的鼓角声响彻夜空,随着夜幕的消失,花影中的红花也在缓缓转动。我倚靠在船舷之上,望着远方的天际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和哀伤。这春天的离别之愁,有多少闲暇的忧愁最为痛苦,它始终没有晴朗起来。
    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蟋蟀的声音早早地开始了它们的夜晚交响曲。我试图通过听这些声音来激发内心的斗志,但是当夜风吹起,雷声响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我只能独自仰望星空,只见那遥远的天边,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山峰。
    夜已深,村舍紧闭着窗户,树木间弥漫着袅袅炊烟,我等待着远行的家人归来,然而信使的帆船已经消失在了远方的乌云之中。我在小楼里看着归来的燕子,它们带着春天的气息飞回自己的家园。
  1. 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 《祝英台近·晚春》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词人辛弃疾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此词,旨在通过描述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以及对个人抱负未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 词中通过描绘主人公与情人别离后春光流逝、日夜盼郎归来的情景,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词人通过对风雨的描写,寓意着国难当头,个人的命运如同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1. 艺术特色
  • 《祝英台近·晚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a. 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词人巧妙地运用了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一春离恨”一句,不仅表达了春天的离别之愁,还暗含了整个春季的离愁别绪。
    b. 意象生动而富有画面感:词中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倚危樯”、“望中只有山”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个词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场景。
    c. 情感真挚而充满力量:辛弃疾作为一位豪放派的词人,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真挚而深沉。《祝英台近·晚春》中的离别之愁、国难当头的感慨等,都体现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1.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祝英台近·晚春》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a. 女性形象的塑造:词中的女主角通过细腻的笔触被赋予了丰满的形象。她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又有着对现实的无奈;她的每一次期盼都透露出深深的忧郁和无助。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b. 对历史的反思:通过描绘梁祝故事的发生地——浙江绍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偕游学的情境,词人辛弃疾借此寓言形式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借古鉴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的向往。

《祝英台近·风雨》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展现女性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