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西台记,凄凉北狩篇。
自愁过十日,沉恨类千年。
冠冕今真毁,膏兰久灼煎。
向来萧瑟意,归卧在春前。
书何蔚高杂感诗后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何蔚高杂感诗后三首》是曾习经的一首诗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曾习经,字子开,号紫阳,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歌著称于世。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 创作时期: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可以证实,但根据诗的内容与情感来看,这首诗的创作应当是在明朝中叶,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
- 主题内容
- 国家兴衰:这首诗通过对国家的痛心疾首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恸哭西台记,凄凉北狩篇”,通过这些诗句,诗人展现了国家遭受外忧内患时的悲凉景象。
- 个人感慨:诗中还包含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愁过十日,沉恨类千年”,诗人通过自省和自我感慨,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无奈与哀伤。
-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曾习经擅长运用朴素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使诗歌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失生动的现实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 意象运用: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冠冕今真毁,膏兰久灼煎”,这里的“冠冕”象征着昔日的荣耀和地位,而“膏兰”则寓意着诗人的才华和学识。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书何蔚高杂感诗后三首》不仅体现了曾习经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曾习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