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麦孺博

志士不得老,夭枉又斯人。
直是肝肠断,休言文字亲。
道穷徒反袂,泪短亦沾巾。
海雨江风地,经过只怆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麦孺博》并非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由陈三立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是诗人对一位志士的哀悼之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是晚清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与谭嗣同、丁惠康和吴保初合称为“维新四公子”。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民族危机的深刻忧虑。

  2. 诗歌原文
    志士不得老,夭枉又斯人。
    直是肝肠断,休言文字亲。
    道穷徒反袂,泪短亦沾巾。
    海雨江风地,经过只怆神。

  3. 诗歌赏析:《挽麦孺博》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其形式规整,押韵严谨,体现了陈三立诗歌的独特风格。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这位不幸早逝者的深深哀思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诗中的”志士不得老”一句,揭示了志士们面对时代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的悲剧;而”夭枉又斯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此类悲剧的悲痛和无奈。

  4. 历史背景:陈三立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变革之际,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三立及其同时代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表达。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艺术特点:陈三立的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它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其次,诗人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深远。最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画面感,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挽麦孺博》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陈三立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更是晚清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不幸早逝者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画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