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汪吏部故宅

平生汪吏部,寂寞见心期。
剩对陶公宅,谁营孺子祠。
疏松犹磊落,秋菊少华滋。
寥落贞亢士,同谁共此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过汪吏部故宅》是清代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古风古诗。这首诗以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高尚贞亢之士对汪吏部故宅的缅怀之情,表达了他对这位前辈的敬仰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曾习经在诗中表达了对汪吏部故宅的无限怀念与哀思。“平生汪吏部,寂寞见心期。”这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汪吏部的深厚感情和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同。这种怀念不仅来源于对人物本身的尊敬,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诗中的“剩对陶公宅,谁营孺子祠。”两句则是在对比中突显出汪吏部故宅的独特之处。通过提到陶渊明与孔子庙宇的典故,诗人暗示汪吏部的故居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超越时代的伟大志向和高洁品格。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赞颂。

诗歌的最后一句“疏松犹磊落,秋菊少华滋。”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汪吏部故居的自然景观。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坚守节操的精神风貌。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汪吏部人格魅力的认同,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独到理解。

《过汪吏部故宅》不仅展现了曾习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汪吏部故宅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