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漕书堂书运京寓

失喜书船至,相违五岁除。
拨尘防蠹毁,烧烛费工夫。
把握欣吾旧,撑肠傥尔须。
酸儒城拙计,那便置空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漕书堂书运京寓》是清末民初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是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关键。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广东揭阳的一个文学家。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时代背景后,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作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下面将进一步解析这首诗的核心内容和艺术特征:

  1. 诗歌情感与艺术表现
  • 情感真挚:诗歌通过描绘读书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 艺术手法:采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直接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如“拨尘防蠹毁,烧烛费工夫”两句,既形象地描绘了读书时的专注和辛劳,也反映出诗人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 文化传承:《杨漕书堂书运京寓》不仅是一首反映读书人生活状态的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 人生哲理:通过对读书过程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实现自我提升和人生价值。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文学价值:《杨漕书堂书运京寓》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初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启发人们对传统学问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杨漕书堂书运京寓》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