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毅夫还山

寻常惜别到今非,反袂翻无涕可挥。
下国未闻桑实美,故山谁信蕨芽肥。
鸿毛生死听时论,燕羽差池赋大归。
去与遗民谈野史,一亭宛在雪初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温毅夫还山》是明代苏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鼓励之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苏仲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苏仲在文学史上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2. 诗歌原文:寻常惜别到今非,反袂翻无涕可挥。下国未闻桑实美,故山谁信蕨芽肥。鸿毛生死听时论,燕羽差池赋大归。
  3. 诗歌解析:此诗首句“寻常惜别到今非”表明离别之常情已非昔日可比,而反袂无泪则透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次句“下国未闻桑实美”与“故山谁信蕨芽肥”分别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两地的景致与物产,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友人的安慰。最后两句“鸿毛生死听时论”与“燕羽差池赋大归”,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关注与祝愿,寓意深刻。
  4.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的诗歌,其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感受力,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友情、家乡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送温毅夫还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知识:

  • 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交礼仪:古代文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往往伴随着诗词歌赋的互动,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送温毅夫还山》等经典诗作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韵味和韵律之美,是研究古代诗歌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源。
  • 关注古代社会背景:了解明代的社会环境,如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政策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例如,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因此感到失望甚至放弃仕途,这也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通过对《送温毅夫还山》及其相关资料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精湛的诗词技艺,还能从中领悟到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