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哀辞

补天炼石徒虚语,扶日乘云空复辞。
禅让久成亡国例,哭临犹见旧朝仪。
九疑有恨都相似,一恸迟来但益悲。
差幸移宫还未及,幡竿犹傍万年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皇太后哀辞”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种古代的文体,用于表达对太后等长辈或尊贵者的哀悼之情。在文学领域,通常将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称为文学,用以指涉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创作。

下面将从文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太皇太后哀辞的作者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文学定义与特点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旨在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如隐喻、象征、比喻等,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
  1. 太皇太后哀辞的作者背景
  • 曾习经(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他是清朝末年的诗人,生于福建闽县,中举后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晚年因中法战争失利被降五级,隐居达廿馀年。他的作品《大行隆裕皇太后哀辞》便是其对太皇太后的悼念之作。
  1. 太皇太后哀辞的内容解析
  • “补天炼石徒虚语,扶日乘云空复辞。”这句表达了太皇太后在位期间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最终未能成功的悲壮。她试图挽回国家的颓势,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 “禅让久成亡国例,哭临犹见旧朝仪。”描绘了太皇太后在位时期的政治变迁,禅让皇位成为亡国的例证,她的哭泣也反映出对过往朝廷礼仪的怀念。
  • “九疑有恨都相似,一恸迟来但益悲。”这句话表达了太皇太后对于国家命运的无奈和悲痛,尽管悲痛已经延迟,但悲伤的心情并未减轻。

太皇太后哀辞作为文学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情怀,通过对太皇太后生平的回顾和哀悼,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变革。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世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