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南州听杨太常弹琴诗

莫谓钟期少,相逢故太常。
穷途俱落魄,夙昔奉君王。
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
雍门千古恨,倾耳泪沾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王南州听杨太常弹琴诗》是董俞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以及个人遭遇的感慨。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董俞,字苍水,号樗亭,江南华亭(今上海金山)人。他与钱芳标齐名,合称“钱董”,有《浮湘》《度岭》《樗亭》等集。

  2. 诗词原文
    莫谓钟期少,相逢故太常。
    穷途俱落魄,夙昔奉君王。
    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

  3. 诗词鉴赏

  • 艺术特色:该诗在形式上属于宋代词牌,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体现了文人墨客在音乐与自然景观中的感悟与寄托。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莫谓钟期少,相逢故太常”表达了对音乐大师的敬慕之情,同时“穷途俱落魄,夙昔奉君王”则展现了诗人自己的境遇与心境。
  • 音乐描写:“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描绘了演奏者高超的技巧和琴声深远悠扬的特点,使得读者仿佛能听到琴声在耳边回荡。
  1. 历史背景
  • 董俞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宫廷音乐在当时极为发达,许多音乐家如杨太常(即杨慎)等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 董俞创作此词的背景可能是在一次宴会上聆听杨太常的琴艺表演,这种场合充满了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与欣赏。
  1. 文化意义
  •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在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常常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董俞的这首词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感,还通过音乐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文人的生活态度:通过描述与友人共同享受音乐的场景,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一面。
  • 艺术表现力: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巴云”和“淮水”可能象征着不同的地域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和王南州听杨太常弹琴诗》不仅是一首表达音乐美感的词作,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