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拟结茅岩穴。便可长抛一切。底事为饥驱,消受江花岭月。
愁绝。愁绝。那得称心时节。
如梦令 · 放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放怀 —— 词中的哲思与哀愁
在《如梦令·有怀》这首词中,董俞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情感表达,将个人的情感经历与自然景色相融合。通过“久拟结茅岩穴。便可长抛一切。”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词中“便可长抛一切”一句,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这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淡泊,更是心灵深处对于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放下那些纷扰复杂的世俗,寻找心灵的归宿,才是最重要的。
诗人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描绘了内心的愁苦:“底事为饥驱,消受江花岭月。”这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人生的烦恼往往来源于对某些事物或情感的执着。正如诗人所描述的,他因无法割舍某种情感,而感到饥饿般地被牵引,无法享受眼前的美景。这种情感上的挣扎和痛苦,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在词的最后一句“愁绝。愁绝。那得称心时节。”中,董俞再次强调了内心忧愁的深度与广度。他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悲哀。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诗人渴望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让他心灵得到解脱和满足的时刻。
《如梦令·有怀》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词人成功地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大自然的和谐美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