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前题

忧深如病,万千愁、欲说伤心还歇。是岁三春挨过了,怎使重挨夏月。将近初秋,归鞭未整,酷日同心热。啼痕新旧,积来犹胜鹃血。
千里有限关河,无穷荆棘,鱼雁难飞越。异日相逢须记取,今后再休轻别。魂梦堪怜,朝朝暮暮,不解辞登涉。他时归去,定教真个欢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江东去前题》是一首由明人董如兰所创作的古诗,其原文表达了深深的忧愁与无尽的思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痛的深刻领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作背景:《大江东去前题》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可以推测这是在诗人经历了某个重大变故之后所作。这种情感的宣泄往往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因此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交织的情感氛围。

  2. 诗意解读:诗句“忧深如病,万千愁、欲说伤心还歇”展现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和悲伤。诗人用“万千愁”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表明他的忧愁不仅仅是一时的困扰,而是一种长久积累的情绪。《大江东去》作为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这在诗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 艺术特点:在形式上,《大江东去前题》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律感。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兴衰、人生哲理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5. 现代意义: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这首《大江东去前题》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意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同时也要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尊重。

《大江东去前题》是董如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后人能够在品读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