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午日和韵

端阳重遇,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炫日葵榴疑是泪,触景偏增呜咽。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孤负芳时节。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
休问鼓吹谁家,龙标何处,风鹤成警怯。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渔父忘言,汨罗留恨,醉醒凭人说。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江东去·午日和韵》是董如兰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大江东去·午日和韵》不仅是一首词,它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董如兰,字畹仙,华亭人,明御史吴江孙志儒继室。她有《秋园集》。在文学史上,董如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2. 作品原文:端阳重遇,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炫日葵榴疑是泪,触景偏增呜咽。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孤负芳时节。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休问鼓吹谁家,龙标何处,风鹤成惊怯。魂梦飞扬傍人须,讶道鬓斑形劣。渔父忘言,汨罗留恨,醉醒凭人说。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以上《林下词选》)。
  3. 主题思想:此词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场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以及对现实不幸遭遇的哀叹。词中“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反映了战乱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4. 艺术特色:董如兰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大江东去·午日和韵》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典型的宋代词风,通过对节日气氛的描绘、对个人感受的表达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该词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
  5. 历史背景:董如兰生活于清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她的作品增添了特定的时代色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变迁以及文人的思想感情都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文学创作。通过《大江东去·午日和韵》,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6.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词作,《大江东去·午日和韵》不仅展现了古代诗词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宝,也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7. 启示意义:通过对《大江东去·午日和韵》的学习与理解,现代人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发。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对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董如兰的《大江东去·午日和韵》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历史的桥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