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牧牛

边城秋到霜飞早,塞草萧萧折北风。
一角发声沙碛里,万牛回首夕阳中。
职当扰猛还谁任,饥为求刍即尔功。
我是吴人休问喘,垂鞭且控五花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看牧牛》是清朝诗人程虞卿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日牧牛的画面。以下是关于《看牧牛》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看牧牛》的作者是程虞卿,他生活在清朝,是边城地区的一个人物。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地区秋日的风貌和牧民的生活状态。
  2. 诗歌原文:诗的内容为“边城秋到霜飞早,塞草萧萧折北风。一角发声沙碛里,万牛回首夕阳中。职当扰猛还谁任,饥为求刍即尔功。”,表达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理解。
  3. 诗歌鉴赏:此诗不仅描写了边塞的自然景观和牧牛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的“秋到霜飞早,塞草萧萧”描绘了边塞秋天特有的景象,寒霜初降,塞外草原已显枯黄。而“一角发声沙碛里,万牛回首夕阳中”则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生动地展现了牧歌的场景。
  4.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看牧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诗中可以窥见当时边塞人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坚韧精神。
  5.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诗采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边塞的广阔和荒凉。同时,诗歌的结构也相当严谨,分为十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紧密联系,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效果。
  6. 文化意义:《看牧牛》作为清朝时期的一首诗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看牧牛》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