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宴·谴燕

紫燕双依,雕梁并语。拴帘不放伊飞去。问伊昨夜过香溪,见郎那里花间住。
一回卷上帘儿,放去寻郎何处。待晚归来,街得黏泥絮。似诉画楼前,薄幸人如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庭宴·谴燕》是一首清代诗人董以宁创作的诗歌。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古朴,情感表达细腻,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 作品特色:董以宁的诗作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其风格朴实无华却不失深意。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作品原文
    紫燕双依,雕梁并语。拴帘不放伊飞去。问伊昨夜过香溪,见郎那里花间住。
  • 诗句解释:“紫燕双依”形象描绘了燕子成双成对的景象,象征着和谐与美好。“雕梁并语”则暗示着建筑的华丽与高贵,同时也可能隐喻着人物之间高雅的交流。“拴帘不放伊飞去”表现了主人公对于燕子自由的不舍。“问伊昨夜过香溪,见郎那里花间住”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燕子所处环境的好奇与询问。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后庭宴·谴燕》中,“紫燕双依”作为主要意象,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象征了主人公与燕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
  • 象征手法:诗歌中的“雕梁并语”和“花间住”等词汇,不仅是对场景的具体描述,同时也蕴含着更深的象征意义。例如,“花间住”可能寓意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或理想生活状态。
  1. 情感表达
  • 对自然的赞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如“紫燕双依”和“雕梁并语”等词句,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 情感寄托:诗歌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了主人公对燕子的关心与牵挂,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通过对燕子生活环境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不满。
  1. 文化价值
  • 传统元素的运用:董以宁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诗歌中的“紫燕双依”、“雕梁并语”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它们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 历史背景:由于《后庭宴·谴燕》创作于清代,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通过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
  1. 艺术成就
  • 格律严谨:《后庭宴·谴燕》遵循了古代诗词的格律规范,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规整有序,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 意境深远:虽然诗歌篇幅不长,但其所营造的意境却是深远而含蓄的。通过对燕子和环境的描绘,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表达,诗歌展现了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美,引人深思。

《后庭宴·谴燕》是董以宁的一首诗歌杰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也在情感上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还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