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阁·阁中

记桃花时节,携登香阁。小婢呼茶出莲幕。纵是愁难细说,说来防错。抵多少、眼酬眉酢。
生怕人疑,故向窗前倚着。早见桃花已零落。妾命郎情,只恐似他都薄。便无语、临风萧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凰阁·阁中》是一首明代末年清初时期的词作,由董以宁创作。这首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董以宁(1629—1670)是明末清初江南武进人,字文友,号宛斋。他是一位学者,工诗词文章,后来专研历法、乐律等学。晚年时期,董以宁专心研究学问,长于《易》、《春秋》,并有《董文友全集》留传后世。
  • 作为“毗陵四子”之一,董以宁与陈维崧、邹祗谟、黄永等人共同活跃在当时的文坛上。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展现了文人对文化和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1. 作品原文
  • 《凤凰阁·阁中》是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记叙了桃花时节的情景以及登香阁所见所感。词中写道:“桃花时节,携登香阁。小婢呼茶出莲幕。纵是愁难细说,说来防错。”描述了诗人带着小婢一起登上香阁,品尝着茶水,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画卷。尽管心中满是惆怅,但为了不让人误会,只能强颜欢笑。
  •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与人交往中的微妙心理变化。
  1. 作品赏析
  • 《凤凰阁·阁中》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词作。通过对桃花盛开、香阁登临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词中的“桃花时节,携登香阁”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还表达了一种闲适的心情,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好的时光。
  • 董以宁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例如,“抵多少、眼酬眉酢”,这里的“眼酬眉酢”并非直接指眼神和眉毛的动作,而是指眼神交流和相互之间的情感互动。这种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 写作背景
  • 《凤凰阁·阁中》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董以宁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 该词的创作时间可能也在董以宁晚年时期。这一时期,他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希望通过文字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这首词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寄托和期盼。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以下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信息:

  • 情感表达与象征:在《凤凰阁·阁中》中,董以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这种情感表达与象征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词的意境,也使词更加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 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了解董以宁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点对于深入理解这首词至关重要。他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词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貌。
  • 文学价值与传承:作为董以宁的代表作品,《凤凰阁·阁中》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真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凤凰阁·阁中》不仅展示了董以宁高超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