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燕·送孙鲁三之汝宁

唱罢骊歌君去。正是红桥飞絮。柳岸朱楼帘尽卷,人指吟鞭遥觑。风绰酒旗边,早又邀人欲住。
多少云山烟树。多少竹塘花屿。褥地锦天看不尽,好把诗囊闲贮。他日侍高堂,说向黄山深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离亭燕·送孙鲁三之汝宁》是董以宁的作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
  • 董以宁(1629—1670),字文友,号宛斋,明末清初人。他是江南武进人,诸生,与陈维崧、邹祗谟、黄永并称“毗陵四子”,擅长诗词文章。晚年专事研究历法、乐律等学。著有《董文友全集》。
  1. 作品原文
    唱罢骊歌君去。正是红桥飞絮。柳岸朱楼帘尽捲,人指吟鞭遥觑。风绰酒旗边,早又邀人欲住。多少云山烟树。多少竹塘花屿。褥地锦天看不尽,好把诗囊閒贮。他日侍高堂,说向黄山深处。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词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从“唱罢骊歌君去”到“人指吟鞭遥觑”,再到“风绰酒旗边”,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别离的氛围。而“多少云山烟树”和“多少竹塘花屿”则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动人。
  • 整首词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既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望。特别是结尾处的“他日侍高堂,说向黄山深处”,更是将这份期待和憧憬推向高潮,使得整首词既有别离的哀愁,也有重逢的喜悦。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离亭燕·送孙鲁三之汝宁》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词作,也是董以宁艺术造诣的展现。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友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