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斯耶,应听我、孤儿泣告。自父去、年年寒食,凄凉墓道。一盏香羹新妇做,调和费尽慈亲教。更声声、含泪问黄泉,儿谁靠。
存亡事,伤怀抱。婚嫁事,催衰老。积劬劳悲痛,父魂应晓。后死漫言多十载,几曾生受孤儿孝。却堪怜、薤草迓铭旌,行将到。
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清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清明》是清代诗人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作者对其父亲的追忆及哀悼,展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
作者简介:董以宁,生于清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著称,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词原文:
父在斯耶,应听我、孤儿泣告。自父去、年年寒食,凄凉墓道。
一盏香羹新妇做,调和费尽慈亲教。更声声、含泪问黄沙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清乙巳年(1905年),作者在清明节之际,回忆起与父亲共度的时光,以及父亲逝世所带来的悲痛。
词中意象:词中的“寒食”、“黄沙”等字眼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情感表达:董以宁在词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厚意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通过对细节的描述——如新妇做香羹、含泪问黄沙——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对父亲去世后生活状态的担忧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艺术价值:作为清代文学的一部分,董以宁的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其语言质朴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不造作,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清代文人情感世界的重要资料。
文化影响:董以宁的这首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词人和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鼓励人们珍视家庭亲情,同时提醒人们要时刻铭记并纪念那些给予自己生命和智慧的亲人。
《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清明》不仅是董以宁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和家庭情感的宝贵记录。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于亲情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