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
堪慰处,兰生又。堪悲处,萱摧骤。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是董以宁的一首词作,描述了作者对亡儿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诗词原文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2. 诗词鉴赏
    这首词是董以宁在乙巳年间(即1905年)创作的一首悼亡之作。全词共十二首,其中第五首即为《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表达了作者对亡儿的深切怀念与无尽悲痛。

  • 情感表达:从“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可以看出,作者因为家中无子而感到内心愧疚。“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则描绘了家中婴儿出生的场景,但因作者无法参与其中,内心充满了遗憾。

  • 生活细节描述:“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反映了作者为了孩子的福祉,亲自制作红衫并缝制成佛像供孩子洗浴。这里的“小制红衫供浴佛”展现了作者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尽管身体不便,但仍尽力而为。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而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亡儿的深情厚意。它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缅怀,也是对生活中点滴温情的珍视,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 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悼亡诗是表达诗人对逝去亲人思念之情的重要体裁。这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儿的无限哀思,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3. 历史意义
    通过对董以宁这首《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晚清时期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董以宁的《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活中平凡而真挚情感的赞美。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命和亲情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