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
鸡骨在,愁难状。马鬣在,贫难葬。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
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九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九日”是董以宁的一首词作,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在探讨这首词之前,有必要对董以宁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一些介绍。
董以宁,字彦周,号青莲居士,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书法家,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为“南董北陈”。他生活在清朝即将入关、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词的原文如下:
每到重阳节,扶老母登高楼上。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
词的大意描绘了重阳节时节,董以宁带着母亲登高远望的场景。他希望天气能够温暖如春,为家人提供舒适的居所。然而,由于季节转换,高楼显得空旷无人,增添了一层孤寂之感。这种景象让他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白衣(未仕时)的身份,以及现在无以为继的境遇。
董以宁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时代的无奈。他的这种情感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九日》不仅是董以宁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明代末期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董以宁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创作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