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 · 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

碧桃花发人离别。匆匆又见花时节。细数花前。恰值花开未一年。
惊心蜡尽逢春暮。朔雪严风春里度。屈指春光。轻暖轻寒到艳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偷声木兰花·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是清代诗人董元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深情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董元恺,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董元恺的作品在清代诗坛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词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2. 诗作内容:《偷声木兰花·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全文如下:
    长江渺渺芙蓉渡,横浦重重梅岭路。万水千山,此情此景常令人感慨万千。碧桃花发人离别,匆匆又见花时节,细数花前,不禁让人心生离愁。男儿意气差无苦,累汝兼持门与户,典尽空箱。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芙蓉渡、梅花岭等自然景观,以及离别之情和对家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3. 艺术特色:董元恺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偷声木兰花·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中的“万水千山”和“细数花前”等词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4.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离家的背景、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可能的漂泊生活的无奈,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5. 历史意义: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偷声木兰花·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诗人的创作心理和时代背景。

《偷声木兰花·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不仅是董元恺个人的杰作,也是清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