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鸿郑重,尺鲤殷勤。乌丝展、寄来清泪,银钩划、蹄隐残痕。还反覆,模糊小篆,依约螺纹。
读罢别离情绪,字字销魂。黄姑恨、曲拈红豆,绿窗语、烛映青樽。每记得,客函时启,粉墨常新。
两同心得内寄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两同心·得内寄诗》是一首词,并非诗歌。该作品的创作者是董元恺,一位生活在清朝的诗人。
董元恺,字舜民,武进(今属江苏)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还是一位历经坎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人物。董元恺的一生虽然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的作品却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两同心·得内寄诗》中,董元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别离与相思的场景。“双鸿郑重,尺鲤殷勤。乌丝展、寄来清泪,银钩划、蹄隐残痕。”这样的词句,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了书信往来的情景,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读罢此词,人们能够感受到那种被别离情绪所销蚀的痛苦,以及字字之间流露出的无法言说的哀愁。
董元恺的生平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他的仕途多舛,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昂和哀怨。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使得《两同心·得内寄诗》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文学的世界里,董元恺用他的笔墨,展现了一个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这也是他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无数读者心灵的原因所在。
《两同心·得内寄诗》不仅是董元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爱情的独特感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词人的风采,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如何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