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游西施山

镜湖春水影溶溶。一棹小桥通。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施·游西施山》词作解读

《西施·游西施山》,一首清初诗人董元恺所作的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清代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施·游西施山》通过描绘越王勾践之女西施与郑旦共同游览西施山时的情景,不仅展现了两位古代美人的风采,更折射出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传奇色彩。

董元恺(1635-1687),字舜民,号子康,武进(今属江苏)人。尽管仕途多舛、有归隐之志,但其作品中却充满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在《苍梧词》十二卷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遭遇的无奈与悲凉。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其词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西施·游西施山》的词境美不胜收。镜湖春水映入眼帘,小桥流水人家,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山水之间。词中不仅描绘了西施山的自然风光,更借西施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董元恺通过对西施和郑旦的描绘,展示了两位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命运起伏。西施作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女,其形象在后世被无数次地塑造与演绎。从《西施》一文中可以看出,董元恺不仅仅是赞美西施的美,更是对她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评说。郑旦虽然只是配角,但她的形象同样让人难忘,她的出现为整首词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整个作品更加饱满和生动。

董元恺的这首《西施·游西施山》不仅是对西施故事的一次再现,更是一曲对历史、对人生、对美的颂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将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重新诠释,使之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