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春水影溶溶。一棹小桥通。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赏析”,因此考生需要对诗句进行逐句的翻译,并结合注释进行分析,然后指出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情感等。具体来看,第一句中“西施游西施山”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也是全诗的关键一句;第二句“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写景有情,写出了作者对于稽山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第三句“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运用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第四句“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写出了作者与郑旦共同生活的情景,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郑旦的感激之情;最后两句“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封建社会礼教束缚的不满。
【答案】
译文:
镜湖春水溶溶,小桥通一棹。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想当年浣纱日,原无伴,只邀得郑旦同。
去笄填土孰为容,还堪笑!刚得教成歌舞艳,送入馆娃宫。
赏析:
这首诗以西施为题材,通过描写西施游历西施山、浣纱、进入吴宫等场景来抒发诗人对西施的思念之情。
首句“西施游西施山”交代了全诗的主题所在,也是全诗的关键一句。作者用“西施游西施山”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开篇,不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而且将整个诗歌的意境一下子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西施游西施山”也点明了西施的身世之谜,使读者对西施的命运产生了同情之感。
第二句“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写景有情,写出了作者对于稽山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这两句诗中的“石径碧玲珑”不仅写出了稽山上的美丽景色,而且通过“石径”这一细节,也暗指了西施的出身之低微。
第三句“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运用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这里,“苎萝”指的是东周时期的美女西施,“土城”则是指春秋时代的越国都城。作者通过“才离却”,“恰向土城中”这样的对比,写出了作者在远离故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写出了作者与郑旦共同生活的情景,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郑旦的感激之情。这句诗中的“浣纱之日”指的是西施曾经在苎萝山下浣纱的情景,“郑旦”则是西施的朋友。作者通过与郑旦共同生活的情景,进一步表现出了自己对西施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刚得教成歌舞艳,送入馆娃宫”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封建社会礼教束缚的不满。这里的“去笄填土孰为容”暗指了西施被送进皇宫后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而“刚得教成歌舞艳,送入馆娃宫”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西施被送进皇宫后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全诗以西施为线索,通过对西施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西施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和女性地位低下的深刻认识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