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水衔花一片。恰睹双双轻燕。问尔故巢何处是,似向主人依恋。飞去又飞来,恐被秋风吹倦。
谁系红绡堪羡。谁寄锦书如面。冷落江南烟水候,曾到旧家庭院。我自故乡遥梦,入关河愁断。
【译文】
水边拂动着的柳枝,衔着一枝花。恰看到那对双双的燕子正翩翩飞来。你告诉我你的窝在何处?仿佛是依恋着我。飞去又飞来,恐怕被秋风吹倦了。
谁能系住这红丝绦?谁又能寄来锦笺像我的面貌?江南冷落烟水之滨,曾到过你的家。我遥想故乡,梦魂萦绕着关河之愁。
【赏析】
《离亭燕·湖上》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此词通过描写一对鸳鸯的离巢和重逢,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怀念。上片写鸳鸯的双栖共宿,下片则写鸳鸯的重归于好,全词情景交融,富有情韵。起首三句点明时令为“秋”,点明地点为“江南”的湖上,写一湖烟水之中,有对鸳鸯戏耍于湖面。“拂水”“衔花”二字,生动地描绘出鸳鸯戏水嬉戏的情态,也写出了作者对这对鸳鸯的喜爱之情。接着两句,以设问的形式,写鸳鸯的栖息之地,言外之意是说它们好像依恋着主人一样。“似向”一词用得巧妙,既表明鸳鸯恋着主人,又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下几句,则写鸳鸯双双飞来又飞去的情状,而“恐被秋风吹倦”一句,又暗寓作者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下片开头两句,写一只鸳鸯在岸边徘徊,而另一只却飞入水中去了。这是写另一只鸳鸯,也是写作者自己,言外之意是说作者思念家乡而不得相见的心情。接着两句,写另一只鸳鸯在水面上盘旋飞翔。“谁系红绡”一句,既写这只鸳鸯对另一只鸳鸯的依恋,又写作者对另一只鸳鸯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妻子王弗的思念。“谁寄锦书如面”一句,则是写作者的妻子,既写她对丈夫的思念,又暗示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最后两句,写两只鸳鸯都回到了江南的烟水之中,都到了那个旧家庭的庭院里。这里既写了故园风光,又暗寓了作者对家乡的回忆。“我自故乡遥梦,入关河愁断。”两句是说,自从家乡远隔关河,自己就时常做着归家的梦。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一字希文,后更名为仲淹(一说本名朱说、朱邪诵,后改名仲淹),祖籍邠州按氏(今山西永济一带)。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及改革家。 谥号“文正”,又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年仅十六岁的范仲淹苦读经义,诣开封府应试,登进士甲科。 历任阿苗、广德军节度使掌书记、秘阁校理、陈州通判等职,因秉性刚直、不愿逢迎权贵、屡遭贬谪。 皇祐四年 (1052年),受宰相晏殊推荐,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颍州。 至公元1043年,宋仁宗采纳副宰相富弼的建议,免除青苗法,实行免役法,减轻农民的负担。 庆历三年 (1043年),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谏、参知政事。 庆历五年 (1045年),范仲淹力主收复北疆,被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次年,他推行“新政”,兴修水利,训练民兵,防御西夏,并要求严格考核官吏政治表现和经济状况 ,加强中央集权。 庆历六年 (1046年),范仲淹被免去相位 。 庆历八年 (1048年),范仲淹再次被起用,任陕西宣抚史兼渭州观察使,主持西北军事。 庆历九年 (1049年),因遭到宰相吕夷简忌妒谗害,被迫请辞,复任苏州知州。 皇佑三年 (1051年),调知颍州。 至和元年 (1054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封楚国公,加授魏国公、侍中 。 至和二年 (1055年),辞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职务,退居邓州。 嘉祐二年 (1057年),去世。 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所推行的政治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 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并身体力行。 “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失败,范仲淹也被贬到邓州,但后来他又被调回朝廷任职 。 他先后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 ,如《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纷纷落叶萧萧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