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仙引 · 访迷楼故址

棠梨香冷,御苑云深,迷楼何处。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摇荡春光如许。似把兴亡诉。看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
往事浑无据。莫问离宫路。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纵昔日、明珰翠羽。被东风添上,数抔黄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迷仙引·访迷楼故址》是董元恺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董元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风豪迈而不失细腻,善于运用典故,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 作品出处: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迷仙引·访迷楼故址》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断是在宋朝时期。这可能是董元恺游历江南地区时,受到当地历史遗迹的影响,从而创作出的作品。
  1. 内容概述
  • 地点描绘:词中提到“御苑云深,迷楼何处”,通过“御苑”与“迷楼”这两个关键词,描绘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场所。御苑通常指皇家禁苑,而迷楼则是一种古代建筑风格,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词中的“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人物的留恋之情。这里的“堤畔”指的是河流边,暗示了一个与水有关的地方,而“销魂”则形容了离别时的哀愁。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词都弥漫着一种怀旧和忧伤的气氛。
  • 历史思考:“摇荡春光如许。似把兴亡诉。”这句话中,“春光”可能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而“兴亡”则代表了国家或社会的兴衰更替。这里的“诉”字,表达了作者想要倾诉或者诉说某种情绪或观点的意愿。
  • 历史遗迹:“看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这里的“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以及“一天丝雨”等描述,很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遗迹的描写。这些遗迹的存在,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
  • 离宫古路:“莫问离宫路。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过去的敬仰与怀念。通过对离宫路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统治者的怀念和敬仰。
  1.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董元恺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典故。例如,“棠梨香冷,御苑云深”这一联,不仅描绘出了场景的美丽,还隐含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
  • 情感深沉:整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深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词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语言优美:董元恺的语言优美,既有豪迈之气,又不乏细腻之处。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词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迷仙引·访迷楼故址》作为董元恺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