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 挑灯坐

可怪灯花不省。却把兰膏光凝。重新剔去旧灯花,照出双单影。
绛蜡已心灰,独向银缸等。待翻针帖认红丝,泪落鸳鸯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落索·挑灯坐》是清代诗人邹祗谟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诗人独自挑灯夜坐的场景,通过描写灯花、烛光和泪滴等细节,表达了一种孤寂与哀愁的情绪。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邹祗谟:字士,号程村,出生于武进(今江苏常州),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邹祗谟以诗名于世,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中进士,后有《远志斋集》传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当时文坛的推崇。
  1. 作品原文
    《一落索·挑灯坐》:可怪灯花不省。却把兰膏光凝。重新剔去旧灯花,照出双单影。绛蜡已心灰,独向银缸等。待翻针帖认红丝,泪落鸳鸯冷。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邹祗谟在《一落索·挑灯坐》中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通过灯花、烛光以及泪水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层次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精炼: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打磨,既符合诗词的韵律要求,又能够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这种语言上的高度精炼,使得整首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感受。
  1. 文化价值
  • 情感共鸣:通过对孤独与悲伤的情感描绘,邹祗谟的《一落索·挑灯坐》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成为了跨越时间和文化的一种情感纽带,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 历史见证:作为清代的诗词作品,《一落索·挑灯坐》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落索·挑灯坐》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也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