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阿嫂

絮果难参欲问天,聪明底易损华年?
琴书冷落人何在?
针线萧疏事可怜。
昔日唱酬常入梦,今生聚会已无缘。
几回恍惚犹寻觅,未解黄泉路几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阿嫂》是费墨娟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作。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建树,也在情感表达方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哭阿嫂》:

  1. 诗歌原文
    絮果难参欲问天,聪明底易损华年?
    琴书冷落人何在?针线萧疏事可怜。
    昔日唱酬常入梦,今生聚会已无缘。
    几回恍惚犹寻觅,未解黄泉路几千。
  2. 作者介绍
    费墨娟,阳新县湋源口镇尧治村人,晚清时期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生于1869年,卒于1915年,享年46岁。尽管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流传,她的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哭阿嫂》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如“絮果难参”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聪明底易损华年”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整体上,这首诗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悲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情感真挚:通过对往昔欢乐时光的回忆(“昔日唱酬常入梦”)和现实生活的痛苦对比(“今夜聚散两茫茫”),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失落。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费墨娟运用了许多传统诗歌的表现技巧,如对仗、排比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象征和隐喻,如“针线萧疏事可怜”,既指代了生活的艰难,也暗喻了生命的短暂和无情。
  1. 历史背景
  • 晚清时期的社会环境:费墨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的变革和动荡对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时代背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1. 文学价值
  • 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费墨娟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她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和挣扎。她用女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关注女性的命运,这种独特性和深度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艺术创新:费墨娟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哭阿嫂》不仅是费墨娟个人艺术生涯的缩影,也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女性诗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死亡等永恒主题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