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沅江

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
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沅江》是清代诗人黄湘南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
  • 黄湘南:黄湘南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1. 作品原文
  • 午发沅江县:诗的开头“午发沅江县”,描述了诗人在午后时分发船沿沅江前行的情景。
  • 微风一棹安:微风吹拂,轻舟安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
  • 山趋南嘴尽:船只继续行驶,直至山峦的南面已尽,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 水入洞庭宽:随着船只深入到洞庭湖中,水面变得宽广,给人以深邃和辽远的感觉。
  • 极浦澹空翠:到达湖边,极目远眺,只见湖光山色之中点缀着淡淡的翠绿色彩。
  • 芳洲生暮寒:远处的小岛上生满了草木,傍晚时分显得分外寒冷,增添了一丝凄清和萧索。
  • 萧萧惊岁晚:伴随着萧瑟的秋风吹过,不禁让人想起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天外雁声残:在寂静的夜空中,偶尔传来远方大雁的叫声,更添几分哀愁和思乡之情。
  1. 文化背景和影响
  • 历史地位:皇甫汸作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发沅江》在当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好评。
  •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哲学思考。

《发沅江》是一首充满哲理、富有诗意的诗歌。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抒情,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