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晚泊》。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一、译文: 1. 烟雾缭绕,水面澄清,小洲被水环绕着。 2. 孤舟间或倚靠,面对夕阳渐渐落下。 3. 细浪翻涌,风带动鱼儿欲出;残云环绕,树梢上鸟儿知归。 4. 川原上的荞麦花一片繁茂,关塞之地萧瑟冷落。 5. 客旅之人稀少,生活艰难。 6. 生事难逢,但好在年岁尚早,可以学习忘记世间的纷争。 二、注释: 1. 烟明水净
【注释】 笋舆:竹舆,用竹子编的车子。 大目寺:在今浙江天童寺,是南朝梁高僧慧理所建,因地近大目山而名。 兰若(lánruò):梵语“兰若”的省译,意译为空、无,泛指佛教的寺庙、僧院,或特指佛教徒聚居之处。 疏磬(xīn qìng):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声音悠扬。 修竹深:修长的竹林很深。 参天古松劲:参天的古松很苍劲。 林光静猿心:树林里的光线静静地照映着猴子的心。 花气和鸟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重重山树暗,历历水花幽”一句写出了作者在夜晚泊舟时的所见所感。夜深人静,四周的景物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山树依然清晰,水花依旧幽深可见,这两句诗把一个寂静清冷的夜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落日荒城市,残云古驿楼”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夕阳将至,荒草满地的城市一片荒凉的景象;天边的残云和古驿楼上的风物一样被风吹拂、吹散。“飘零仍七泽,寂寞即孤舟”
【解析】 “发沅江”,“发”通“赴”,赴任、前往。“午发”“微风一棹安”,这是作者在赴任途中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开始的仕途生活的期待和憧憬。颔联“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是诗人由远及近的描写,从远处看,群山蜿蜒曲折,直到南岸;从近处看,湘江水流开阔,流入洞庭湖。颈联“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尾联“萧萧惊岁晚
【释义】: 满山的树叶都变黄了,鸟叫的声音稀少。渡口微风轻拂着我的衣服。十幅轻帆在天上飘落,江面清澈如练一艘船回来。 【译文】: 满山的树叶都变黄了,鸟儿叫声稀少。渡口微风吹拂着衣服。十幅轻帆在天空中落下,江水清澈如练,一艘船回来。 【赏析】: 这是描写渡湘江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通过描绘湘江两岸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美景和宁静的氛围。同时
笋舆度危岭,兰若响疏磬。 满院修竹深,参天古松劲。 林光静猿心,花气和鸟性。 石龛爇沉檀,香散微风定。 我来礼瞿昙,尘心一时净
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 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
重重山树暗,历历水花幽。 落日荒城市,残云古驿楼。 飘零仍七泽,寂寞即孤舟。 入夜看明月,乡关动客愁。
黄湘南是清代的诗人。 字一吾,号石橹,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1785年,为湖南宁乡人。他的生平虽然短暂,但其留下的诗文作品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黄湘南是清代的诗人。 字一吾,号石橹,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1785年,为湖南宁乡人。他的生平虽然短暂,但其留下的诗文作品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