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 早发

晓烟如织。猛驾舟如叶。双桨动,孤帆揭。水声惊舵尾,岸影移窗隙。抬眼望,一轮红吐扶桑日。
辜负今番忆。容易前番别。清梦醒,柔肠结。帐垂珠带绕,被冷红绫摺。闲问取,朝来曾过谁家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秋岁·早发》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和特色:

  1. 词牌名的由来: 《千秋岁》作为词牌名,其名称来源于唐玄宗的生日“千秋节”,这一节日旨在庆祝国家的统一和盛世的繁荣,因此产生了“千秋乐”调。这种命名方式使得词作带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内容与主题:《千秋岁·早发》这首词描绘了春天景色的变迁和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词人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珍惜和无奈的失落感。作品中的“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等句子,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3. 艺术形式与特点: 《千秋岁·早发》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共分为上下两阕,每阕八句。这种结构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紧凑,情感更加深刻。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夜已过,东窗未白凝残月”中的意象,既体现了词人的文学素养,也增添了作品的深度和艺术魅力。
  4. 情感表达与共鸣: 《千秋岁·早发》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词,它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对于经历过类似情感挫折的人,词中的“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等句子,可能引发他们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5. 文化与历史背景: 《千秋岁·早发》的创作不仅反映了词人的个人情感,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词中的“春常怕花开早”一句,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天不老,情难绝”则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观,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在古代诗歌中是非常罕见的。
  6. 艺术价值与影响: 《千秋岁·早发》不仅是张先、秦观等人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作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千秋岁·早发》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它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爱情经历的诉说,展示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千秋岁·早发》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艺术宝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