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二月遇火次陶韵

长松缚茅宇,乱石开南轩。
夜半有明烛,停午无烟燔。
三载头滑,花药满春前。
坎止复流行,心迹异方圆。
年荒避盗贼,旧居姑且还。
春风吹野火,红焰涨遥天。
新诗焦泥壁,老树夭长年。
颓园寒瀑响,土锉月中闲。
遂令长往计,牢落难贞坚。
故书出焰中,叶叶如荷田。
惜此复幸此,不废食与眠。
吾尝訾遗山,卖书乃买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寅二月遇火次陶韵》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黄宗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黄宗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他是明末复社成员,曾领导反阉党的斗争,后被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组织义兵防守四明山,并参与抗清活动。他晚年隐居著书讲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

  2. 作品原文
    长松䌸茅宇,乱石开南轩。
    夜半有明烛,停午无烟燔。
    三载镢头滑,花药满春前。
    坎止复流行,心迹异方圆。
    年荒避盗贼,旧居姑且还。
    春风吹野火,红焰涨遥天。
    新诗焦泥壁,老树夭长年。
    颓园寒瀑响,土锉月中闲。

  3. 诗句解析

  • 长松缚茅宇:描述了一种简陋而自然的居住环境,用“长松”和“茅宇”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景象。
  • 乱石开南轩:描绘了南轩被乱石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自然与人为建筑的和谐共存感。
  • 夜半有明烛:反映了夜晚仍有光明存在的情景,暗示了即使在困境中,依然有希望和光明存在。
  • 停午无烟燔:表达了火灾发生时的紧张气氛和混乱状态。
  • 三载镢头滑:可能是指黄宗羲在生活或工作中经历了一些困难期。
  • 年荒避盗贼: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为躲避战乱而避难的现实。
  • 春风吹野火:展现了春天野外火灾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春天生命力的勃发。
  • 新诗焦泥壁:可能是指在火灾后,墙壁被烧毁,留下了未完成的诗歌残篇。
  • 老树夭长年:描述了老树历经风雨依旧坚韧地生长着,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岁月的流逝。
  • 颓园寒瀑响: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冬日景象,寒瀑的声音在空旷的园林中回响。
  • 土锉月中闲:表达了在静谧的夜晚,月光下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黄宗羲的《壬寅二月遇火次陶韵》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遭遇的古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思想,也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