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百尺雄台阳,倔起层霄空四彷。乘兴登临一以眺,澄怀远瞩天开张。
环山作屏镜沧海,层城峻壑如金汤。俯瞰平泉斐亭外,渭川千亩森筼筜。
循磴缘梯腰脚健,拨云披雾精神强。襟带鲲身萦鹿耳,虎门鹭屿南北当岩疆。
更上一层凌绝顶,齐州数点烟微茫。荡胸不知东海阔,极目始信秋天长。
鸿蒙辟后水东注,涓滴会归百谷王。蓬莱清浅信有以,激浪冲沙成堤防。
赤崁城西海变路,安平不用一苇杭。风帆沙鸟时出没,西屿霞彩照屋梁。
远树如针林如荠,渔舟唱晚归渔庄。会须一览众山小,魁斗卓立孙儿行。
四顾踌躇足清旷,凭栏吊古悲沧桑。鸡笼以南打鼓北,延袤千里引领望。
自入版图百年久,沐浴日月生辉光。钓龙台古今何在,越王故址成荒凉。
美人去后麋鹿走,姑苏往迹怀吴阊。燕昭好士差足慕,自昔黄金招贤良。
珥笔须与雅颂亚,灵台欢乐重赓扬。
澄台远眺
介绍
《澄台远眺》是清代诗人黄通理的作品。下面将对作品的主要内容、特点、背景以及文学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澄台远眺》的作者是黄通理,其生平不详,但可以推断他可能是一个对自然景观有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的文人。
作品原文与译文:诗中以”高台百尺雄台阳,倔起层霄空四傍”开篇,描绘了高耸入云的澄台景象。接着以”环山作屏镜沧海,层城峻壑如金汤”进一步勾勒了四周山川的壮阔美景。诗中多使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押歌韵,体现了作者驾驭诗歌形式的高超技艺。
词句注释:在翻译或注释时,要注重对原句的理解与把握,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诗意。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尽量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释。
白话译文:通过简化语言和去除不必要的修饰语,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便于理解和欣赏。
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澄台远眺》的创作地点为台湾道署内,高拱乾观祭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此外,诗中提到的“沧波浩渺,岛屿参差,悉入望中”,则描绘了台湾海峡的壮丽景色,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至关重要。
名家点评:收集并参考其他学者或专家对《澄台远眺》的评论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这些观点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风格、技巧等。
轶事典故:了解一些与《澄台远眺》相关的轶事或典故,可以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中提到的“鲲身萦鹿耳,虎门鹭屿南北当岩疆”,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或历史传说有关。
作品赏析鉴赏:对《澄台远眺》进行深入的赏析和鉴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例如,可以探讨这首诗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出某种哲理或情感。
《澄台远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也是清代诗人黄通理对台湾岛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的一次生动展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清代文学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更多文学作品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