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偶吟

十载寒窗半读耕,幸登科甲立功名。
门前五柳吾曾学,只愿融融过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年偶吟》是杨士芳创作的一首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年几八十复何求,寡过无能暗自羞。
    亲友邀吾行善事,前愆可补免生愁。
    赋得千林嫩叶始藏莺 万户千门外,芳林列几行。
  2.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晚年偶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的豁达与超然。诗中“年几八十复何求”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而“寡过无能暗自羞”则表达了一种自省的态度。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浅显的意象,使得整首诗读来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意。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万户千门外,芳林列几行”),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
  1. 作者简介
  • 杨士芳:字子芳,号西园,清乾隆年间诗人,生平不详。杨士芳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杨士芳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这一时期可能是他的思想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他在面对生活的琐事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从而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虽然杨士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如一些著名的文学大家,但他的诗歌却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后人的赞赏。
  • 后世评价:在当代,杨士芳的《晚年偶吟》被视为反映古代文人晚年心态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文化意义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杨士芳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这种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思想。
  • 历史价值:杨士芳的这首《晚年偶吟》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为研究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晚年偶吟》不仅是杨士芳个人创作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