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题名作

自有此山有此石,万古无人留笔迹。
我曹乃欲记姓名,应被山灵笑哑哑。
伊子蹑屩汀州来,非是寻常行路客。
过庭墨妙擅八分,不倩磨岩真可惜。
解衣十丈绳梯登,兔豪秃蘸墨几升。
庚庚石理细熨帖,云烟吐纳龙鸾腾。
萍踪偶借墨缘结,好事还凭后人说。
江流永奠民患消,此日题名应不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西山见宝竹坡题名因书其后》是清代诗人翁同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北京西山秘魔岩壁上的宝廷题名,展现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自有此山有此石,万古无人留笔迹。我曹乃欲记姓名,应被山灵笑哑哑。伊子蹑屩汀州来,非是寻常行名客。
    这首五言律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遗迹的感慨与尊重。

  2. 创作背景:翁同龢作为清朝的一位官员,他游历西山并看到宝廷的题名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他的这种情感不仅来源于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源于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的尊重。

  3. 文学价值: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展示了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和传达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其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敬畏。

《游西山见宝竹坡题名因书其后》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