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李氏东园

数椽茅屋栖城曲,门巷萧萧坠檐绿。
厨寒三日欲无烟,时有吟声出丛竹。
南邻华屋高入云,徵歌选舞日纷纷。
秋风一夕生堂侧,屋角乌啼不可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李氏东园》是清代杨彝珍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彝珍,字性农,又字湘涵,是清朝湖南武陵人。他道光末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来转任兵部主事,不久便辞官不仕。
  • 杨彝珍与曾国藩、左宗棠有着深厚的交往,并享有一定的文名。他的文学成就也反映在他的文集《移芝室集》中。
  1. 诗歌原文
    数椽茅屋栖城曲,门巷萧萧坠檐绿。
    厨寒三日欲无烟,时有吟声出丛竹。
    南邻华屋高入云,徵歌选舞日纷纷。
    秋风一夕生堂侧,屋角乌啼不可闻。

  2. 主题思想

  • 《过李氏东园》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都市的批判。诗中的“数椽茅屋”与“南邻华屋”形成对比,突显了作者对物质财富的超然态度以及对自然朴素生活的赞美。
  1. 艺术特色
  • 杨彝珍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场景描写,如“门巷萧萧坠檐绿”和“秋风吹起堂侧的屋角乌鸦的叫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田园之中。
  • 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杨彝珍展示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社会影响
  • 《过李氏东园》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1. 文化地位
  • 杨彝珍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关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遗产地位。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可以看出杨彝珍的《过李氏东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